輔導原理 - 女性主義治療 (範例貼文!)

女性主義治療

第一節 導論

  • 女性為女性治療
  • 性別因素和社經地位、文化、政治、少數族群、性傾向等目不可分 →整合
  • 歷史:
    • 開始於1800年晚期
    • 揚棄內在心理病理學觀點,關注文化對女性的傷害
    • 發展自我模式=關係-文化模式,重視女性關係與互助

第二節 主要概念

  1. 女性主義理論內涵
    • 性別平等、彈性、多元文化、終生取向
    • 性別平等與文化涵容取向:社會化觀點
    • 彈性的多元文化觀點
    • 互動論交織性:包含思考、感覺、行為、環境
    • 終生全程觀點:人的發展歷程是橫跨生命週期的
  2. 女性主義對人格發展的觀點
    • 社會性別角色在出生時就對個人認同有深遠影響力
    • 女性自我意識以照顧他人&責任為基礎 → 連結性& 相互依賴性
    • 性別化生活:女性被男性定義。 eg. 飲食疾患、重男輕女的內化信念
    • 女性因社會文化內化了貶抑,需適應男性文化和女性文化
  3. 女性主義治療的最新趨勢
    • 共通重點:女性在自主中尋求連結、重視關係
    • 關係-文化理論(relational-cultural theory, RCT)
      • 成長發生於連結中
      • 包含少數族群,關注刻板印象影響人的關係
      • 目標:減少孤立痛苦、增加人際彈性、發展同理、相互賦權
    • 跨國女性主義
      • 跨國視野、包容性
      • 關注移民、難民、流離失所者
      • 要求反躬自省(reflexibility)和位置性(positionality)
        • 反躬自省:檢視自己是否支持了壓迫性的父權主義
        • 位置性:檢驗自身多重交織的社會認同,及權力與特權的來源。
  4. 女性主義治療原則
    • 個人即政治,且具批判性
      • 女性的脈絡通常是邊緣、刻板、順服、壓迫的
      • 問題出自社會脈絡
    • 社會改變的承諾
      • 社會改變行動也是治療者責任之一
      • 社會願景:男女都能從社會階級期待與性別角色中解放
      • 社會行動: #MeToo
    • 重視女性的聲音與被理解的方式,就如其他經驗到邊緣化與壓迫的聲音一般,要重視並肯定他們的經驗與價值
      • 客觀真理 →主觀真實
      • 鼓勵個案相信個人經驗、認定真實
    • 平等的諮商關係
      • 可信賴的、相互尊重的
      • 解放:治療者將自身的權力與特權轉移到個案的聲音與經驗上,並討論權力、角色差異,探討權力動力如何影響諮商及人際關係,讓個案自典型權力關係束縛中解放
    • 聚焦優點與重構心理困擾定義
      • 採非病理學觀點
      • 心理困擾 →生存策略 eg性虐待存活者可能解離,但這是他們在當下逃避痛苦的方式
    • 透過所有壓迫類型間的連結來辨識它們
      • 理解當事人必須理解其社會脈絡
      • 社會與政治不對等對所有人都是負面的
      • 辨認壓迫來源、社會運動 → 重構當事人問題& 賦權
    • 反躬自省與位置性是女性主義治療者關鍵的實務工作
      • 強調文化謙遜
      • 避免強加個人無意識/未經驗的價值

第三節 治療歷程

  1. 治療目標
    • 賦權、重視與肯定差異、促成改變(順應)、平等、平衡獨立與依賴、社會改變、自我充電
    • 積極行動者:捍衛、主張權利
    • 女性主義治療者對當事人的幫助有以下幾項:
      • 意識到他們自己的性別角色社會化歷程
      • 辨認他們已經內化了的壓迫訊息,並以自身的建設性信念取代之。
      •了解對他們有負面影響的性別及壓迫的信念是如何運作的。
      • 獲得改變環境的技巧。
      • 重構體制以擺脫它的歧視性作為。
      • 發展出更廣泛的、能自由選擇的行為模式。
      • 評估社會因素對當事人生命的衝擊。
      • 開發對個人與社會權力的敏感度。
      • 認識關係與聯繫當中的權力。
      • 信任自己的經驗與直覺
  2. 治療者功能與角色
    • 尊重相待個案
    • 根基於個人生活經驗
    • 願意關照治療者自己的偏誤與扭曲
    • 自我接露、形塑積極行為
    • 與其他學派比較
      • 阿德勒:社會公平與社會興趣
      • 存在主義:重視治療關係、當事人有能力正面及建設性改變
      • 個人中心:真誠表達情感、同理;但女性主義認為治療關係不足以促成改變、洞察只是行動的跳板
      • 後現代:強調政治與權力關係、拒絕助長個案依賴、強調平等相等的治療關係、治療者非全知全能
  3. 當事人在心理治療中的經驗
    • 治療師為夥伴
    • 當事人敘述自己經驗,為其發聲
    • 重視多元認同
    • 經歷賦權
  4. 治療者與當事人的關係
    • 治療師演示如何負責任的辨識&運用權利
    • 對等關係
    • 當事人為自己生命專家

第四節 治療應用:技術與實務

  1. 衡鑑與診斷的角色

    • 強烈批判DSM,因為個案概念化難免涉及歧視
    • 診斷有限制的原因

    →症狀可能是適應生存方式,應採暫時、平等策略,若有診斷也應是來自個案與治療師共同對話
    - 著重於個人,忽略社會因素
    - 強化主流文化→壓迫工具
    - 可能被不適當的權利運用
    - 偏重個人層次解決方案,而非社會改變
    - 標籤化、去人性化(責難受害者)

  2. 技術與策略

    • 無特定處方,但會量身訂做
    • 意識提升技術(consciousness-raising techniques):區分真正想要及迎合社會期望的差異
    • 策略
      • 賦權 empowerment
        • 知情同意→對等參與者
        • 「你現在能為自己做最有權力的是是什麼?」→ 打破無能的迷思
      • 自我接露
        • 展現女性共有經驗與常態性
      • 性別角色與社會認同分析
        • 性別角色分析:個案辨識自己性別角色的社會化參與了他們價值、思想、行為等塑造過程帶來的影響。
        • 社會認同分析:許多治療師偏好此術語。評估自我認同中的所有面向,包含種族、性向等
        • 是個案覺察負面訊息、採納真實訊息、肯定內在
      • 性別角色與社會角色介入
        • 將對女性的社會角色期望置於脈絡之中檢視
        • eg, 個案害怕剪短髮、穿男裝會被嘲笑。治療師可能會帶他看建設會對女性的刻板印象,如長髮、裙裝、溫柔等,並與個案探討這些期望如何影響他的心理狀態
      • 權力分析
        • 幫助當事人了解自己被貶抑的情況,並了解兩性權力的差異
        • 幫助當事人覺察特權
      • 閱讀治療
        • 選擇一些常見議題(家暴、性侵等),挑戰女性將問題歸咎於自己的傾向
      • 自我肯定訓練
        • 幫助個案意識到自己的人際權利
        • eg, 自信:女性表現的自信可能被標籤為「具侵略性」。治療師會幫助個案決定何時表現出自信、如何表現自信、表現自信的後果等
      • 重構與再標籤
        • 重構 reframing:將問題轉換到外在社會與政治層面
        • 再標籤 relabeling:改變行為特質的標籤 eg, 陽剛、自私 →健康、強壯
      • 社會行動
        • 女性主義的本質
        • 賦權過程
        • eg, 遊說立法委員、當志工…
  3. 男性在女性主義治療中的角色

    • 對男性的既定印象,如克制情感、看中權利、執迷成就等同樣是在限制男性
    • 接納氣氛、運用關係-文化理論 →男性得以反映其需求、選擇
  4. 女性主義取向在團體工作上的應用

    • 參加支持性團體或政治行動團體 →社會網絡、普同感
    • 賦權、自我接露、相互支持、演練行為技術、思考社會行動、嘗試新的人際關係等
  5. 女性主義的社會正義原則應用於學校諮商

    • 傳統性別社會化會限制學生潛力,男孩可能會出現危險性行為、恐同、受限的情緒等;女孩可能出現飲食障礙症、屈服、受限的生涯選擇
    • 從整體、社會角度看待問題、重新定義困難
    • 處理創傷事件
    • 結合表達性藝術治療

第五節 女性主義治療的專業觀點

  1. 對個別治療的貢獻
    • 社會脈絡、改革、生態領域
  2. 適用於個別治療的概念
    • 批判意識、意識提升和個人即政治
    • 能動性、復原力及優勢 (重新定義)
    • 交織性 (社會脈絡)
  3. 適用於個別治療的技術
  • 賦權→社會改革
  • 社會身分分析
    • ADDRESSING 架構:
      A (age/generation) = 年齡/世代
      D (developmental disability)=先天發展障礙
      D (acquired disability) =後天障礙
      R (religion/spirituality)=宗教/靈性
      E (ethnicity/racial identity )=民族/種族
      S( socioeconomic status) =社經地位
      S (sexual orientation) = 性取向
      I (indigenous heritage)=本士傳統
      N( national origin)=國家根源
      G( gender)=性別
  1. 如何解決個別治療中多樣性、多元文化和社會正義等問題
    • 女性主義適用於所有人
    • 但有時較多反映白人女性及中產階級女性所關切之事務
  2. 適用短期諮商的方式
    • 團體工作
    • 賦權
    • 個案為自己的專家
  3. 未來與現狀
    • 正持續發展
    • 跨國、跨種族、交織的 *拉丁女性主義
    • 挑戰WEIRD: 世界主流心理學的中立性假設
      西方(Western)、受過教育的(educated)、工業化的 (industrialized)、富裕的(rich)、民主化的(democratic)國家

第六節 女性主義治療:多元文化與社會正義觀點

  1. 優點
    • 強調多元文化和社會正義
    • 促成改變
    • 強調平等、去標籤化
    • 個人即政治
    • 檢視歧視、社會信念、貶抑等等
  2. 缺點
    • 個案可能不認同諮商師想法
    • 可能強加觀點在個案身上
    • 在某些文化中,反抗的代價可能十分高昂
      eg, 一名阿拉伯裔學生在完成學業與父親的催婚間猶豫,男性權利在阿拉伯世界很大,要反抗可能十分困難

:tulip:關於我:
-113屆考生
-如有侵權或任何問題,請來信通知,謝謝!
-email: g69151687@gmail.com
:link:更多筆記

2個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