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rikson 心理社會期發展理論
定義
Erikson(艾里克森,1902-1994)是 Anna Frued 的學生,對自我心理學有很大的貢獻。以 Freud 的性心理發展階段為基礎,進而拓展為自己的理論,主張人的性心理發展
與心理社會發展
是同時發生的,強調「社會心理因素」比「童年早期對個人發展的影響」更為重要。(特別強調兒童與青少年階段的發展,對個人往後發展階段任務的重要性)
心理社會發展階段(psychosocial stage)指從出生到老死,每個人均要完成各生命階段的任務。每個階段都會出現危機(crisis),危機如同生命的轉捩點。人有可能因順利克服而更成熟,也可能遭遇阻礙而更退化。
如何與外在環境統整,每個階段都有其主要的發展任務:
-
發展好-健康
-
發展不好-不健康
-
古典精神分析植根於本我心理學,主張本能與內在的心理衝突才是塑造人格發展的基本因素。
-
當代精神分析傾向於以自我心理學為理論,雖不否認內在心理衝突在人格發展上的重要角色,但更強調自我在人的一生中,追求精進與勝任的能力。
[!note]
自我心理學取向的治療,認為個案當前的問題並非指源自於童年時的潛意識衝突的重複顯現,青少年、中年和老年皆有不同危機要去處理,個人的過去對其未來是有意義,發展有奇連續性。治療師會協助個案對各種自我防衛作用有所覺察,以發展出更好的焦慮因應的方式。
心理社會期
期別 | 發展目標 | 年齡 | 社會心理危機 | 發展順利 | 發展失敗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1 | 希望 | 0-1y | 信任 vs 不信任 | 信任、樂觀 | 焦慮、不安、不信任 |
2 | 意志 | 1-3y | 獨立自主 vs 羞愧懷疑 | 探索、自我控制 | 懷疑、缺乏信心、過度依賴 |
3 | 目的 | 3-6y | 主動進取 vs 罪惡感 | 主動積極、勝任感(玩玩具) | 缺乏主動性、罪惡感 |
4 | 能力 | 6-12y | 勤奮 vs 自卑 | 獲得學習能力、成就感 | 挫敗感 |
5 | 忠誠 | 12-18y | 自我認同 vs 角色混亂 | 強烈歸屬感,為將來準備計畫 | 角色混亂、生活無目的感 |
6 | 愛 | 18-34y | 親密 vs 孤立 | 組成密切關係、和他人分享 | 疏離社會、寂寞孤獨 |
7 | 關心 | 35-60y | 生產 vs 停滯 | 養育兒童成功的個人事業和悉心關懷與培養下一代 | 自我關注、不關心後代福祉 |
8 | 智慧 | 65y以上 | 統整 vs 破滅 | 對一生感到滿意 | 悔恨、絕望 |
差異比較
國小期
人物 | 階段 | 說明 |
---|---|---|
Erikson | 勤奮 vs 自卑 | 發展能力的任務 |
Piaget | 具體運思期 | 具體操作、經驗性活動、角色扮演 |
青少年
人物 | 階段 | 說明 |
---|---|---|
Erikson | 自我認同 vs 角色混淆 | 發展忠誠的任務 |
Piaget | 形式運思期 | 能做邏輯和抽象的思考 |
成人
人物 | 階段 | 說明 |
---|---|---|
Erikson | 親密 vs 疏離 | 發展艾的任務 |
Piaget | 後形式運思期 | 能辯證思考 |
Frued vs Erikson 比較
Frued | Erikson | |
---|---|---|
0-1歲 | 口腔期 | 信任 vs 不信任 |
1-3歲 | 肛門期 | 自主 vs 羞愧 |
3-6歲 | 性蕾期 | 主動進取 vs 罪惡感 |
6-12歲 | 性器期 | 勤奮 vs 自卑 |
12-18歲 | 自我認同 vs 角色混亂 | |
18-25歲 | 親密 vs 孤立 | |
生產 vs 停滯 | |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