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案例 五種方法:質性研究與資料分析的藝術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
這是一本質性研究方法介紹的書。
這類的書籍很多,當初是純屬誤打誤撞才會在X寶上撈到的。可惜沒有繁體字版。
論文的寫作其實真的是 “知易行難” 從理解方法到寫出東西來,距離應該足足十萬八千里。這本書最大的特色是舉出一個創傷案例,用了五種不同的方式和五個作者的角度來分析這個個案。因此我們在當中會讀到扎根理論想強調的是:這個個案的自我價值失而復得的過程:敘事研究就是故事的建構、解構與重建…每一個理論自有其可以呈現的地方。
在書的開頭也細心梳理了從古早時候的心理學中,佛洛伊德、馬斯洛、班度拉…他們在自己的研究中也依稀可見今日的各類質性研究的蹤影。最令人感動的應該是班度拉的利用焦點團體訪談開始,而慢慢從4歲 5歲 7歲的孩子們一路逐漸擴大他的理論模型,最終他的博士論文奠定了他在學術中的地位,以及我們所熟悉的道德發展三階段。
大多數的研究法都力求清晰易懂,但這是一本說研究法本質的故事書。對於快被論文壓垮的研究生來說,其實頗有療效。如同百轉千折的童話故事般,讓我們可以想像、期待或說服自己 …吃苦背後還是有美好的意義存在。